兜兜转转,发现最简单的果然还是适合我。
关于我选择笔记软件的不归路
现在我在使用Logseq,别人把自己的知识库称为“知识花园”,应该是让思想开花的意思,以后博客的维基我决定用Logseq替代TiddlyWiki,记录我认为该记下的知识。
坦白来说,我寻找适合自己的笔记软件的过程总结就一句话:一直在寻找,从未开始过。毕竟我是连Markdown写作软件都折腾半天的人,只不过最后又回到了VSCode写作。期间我体验的笔记应用基本都是浅尝辄止,开源的Joplin和TiddlyWiki,笔记平台的语雀,还有在我看来半开源的思源笔记,真正上手使用的时候是基本没有,功能倒是折腾了个遍,当然我折腾最久的还得是TiddlyWiki,它是我上手使用时间较长的笔记应用了,在上面记下的笔记较多(相对来说),好歹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记笔记习惯的。
不过一直困扰我的一是,TW上下限太高,真正完全弄懂它无限的可能性需要很高的成本,虽然当时我研究的乐此不疲(可研究的太多了,插件和 Macro等等),我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啊!就是做笔记首先得是给自己看的,如果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让笔记更好看,格式梗漂亮,网页展现的效果更丰富,这不是背道而驰了吗?我记笔记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库,方便检索,积沙成塔后一眼看过去满满的满足感。不需要总回头重新整理知识”结果就是,我网站托管的TW好久没更新了,因为自己折腾久了后续操作起来太麻烦,就荒废了。
我也试过TW上面的双向链接插件,终究还是不够纯粹,或者是我觉得它两水土不服就没再去管了。我一直都在关注双链笔记这一块,从有Roam就开始了,后面有各种“跟随潮流”仿照Roam推出的软件也关注过,少数派网站上关于双链笔记的文章也跟着看,被其中的一个词吸引着——第二个大脑,让每一个知识建立之间的联系,又方便检索又看起来够帅,这不应该是我应该追求的吗?在尝试了Joplin和思源笔记后感觉身心具疲,我最后选择了试试Logseq,没想到和它对上眼了,这也可算是找到归宿了。我反思自己为啥总是喜欢折腾但从未开始真正记笔记过,就有了这篇文章。我给自己列几个主要原因。
笔记软件功能展现太丰富 就好比你下载国产聊天软件,它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一眼看去功能丰富,直接让我出现两种情况:要么面对丰富的功能不知所措,要么热衷于去研究那些功能而忽略了原来是要干啥的。对我来说真正好用的软件不应该是从第一次打开软件就巴不得掏心掏肺把所有功能都展现给你,而是直接展现核心功能,直接上手开始记笔记,体验后感觉不错,于是有更进阶的用法等用户来探索。
没有明白真·需求 我需要的是什么?单纯的记笔记软件?支持Markdown写作的软件?都不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够了后(在每个软件开始上手时一直折腾软件设置),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每个知识点/块之间都可联系,自己方便检索、分类、管理的笔记,而双链笔记目前是最可行的选择,以前给收集到的知识做索引,要么就单纯的子母分类,确定上下级关系,没了,有些笔记不能单纯按上下级来分;要么给笔记打个标签,这算是高级一点,通过标签建立每个知识之间的联系,但也那是一篮子一篮子的知识,不是网状的。我可不希望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还得用最枯燥的、最不能体现知识联系的操作“搜索”。
舒适的“输出环境” 谢谢,我现在已经不想再去折腾更多的事了,用Logseq,打开就写。软件还处于Beta测试阶段,那没问题,Git 备份软件出Bug也无忧。安装几个插件,选一个符合审美的软件主题,开始写作吧,我喜欢双链笔记,我喜欢看着自己的知识库一砖一瓦建成,我喜欢看着图谱越来越丰富的样子,我喜欢看着知识的积累。
希望我能坚持记笔记,在这一条路上好好走下去,别在浅尝辄止了,我是真的很希望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我想看着它逐渐成型。
我喜欢Logseq,我会好好用它的。